當無人機掠過安徽建工集團的數字化施工現場,一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正在上演:混凝土地面整平機器人沿著激光基準線精準作業,抹光機械臂的旋轉軌跡如同跳著華爾茲,噴涂機器人將涂料化作均勻的霧幕,檢測機器人用紅外掃描為建筑質量把關。安徽建工集團的發展征程,是一部用鋼筋鐵骨書寫的時代史詩,更是一場改革創新的價值接力。“誠信共贏、卓越創新、忠誠擔當、敬業清正”的核心價值觀,如同建筑的承重墻,支撐起企業的發展大廈,也澆筑著每一位建工人的精神脊梁。
誠信為基,澆筑合作共贏的承重墻
12月的南寧細雨綿綿,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南方公司的辦公桌上,一封表揚信正靜靜訴說著安徽路橋的擔當。這封表揚信的背后,藏著一個關于攻堅克難、信守承諾的動人故事。
在廣西大浦高速路面項目上,安徽路橋公司團隊剛進場就遭遇“攔路虎”:移交工作面七零八落,交叉施工如同亂麻,雨季更讓施工舉步維艱。甲方的工期要求如懸在頭頂的利劍,稍有延誤,不僅影響整條高速通車,更辜負了合作方的信任。
“哪怕日夜連軸轉,也要說到做到!”項目負責人拍板后,專業管理團隊迅速搭建,科學倒排工期表。面對零散工作面,他們見縫插針施工。技術員小李連續48小時盯守現場調整參數,施工隊長老張帶著工人在交叉作業區“搶時間”。11月27日凌晨,當最后一車瀝青攤鋪完畢,項目團隊提前完成節點任務。比同一標段其他分部更快,比約定工期更早。這份用汗水澆筑的誠信,不僅換來合作方的高度認可,更擦亮了安徽建工“說到必做到”的金字招牌。
盛夏的六安,驕陽似火,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學擴建項目現場一片繁忙。作為全省首個評定分離項目,20.6萬㎡的建筑體量備受矚目,而鋼材供應卻成了棘手難題——校方堅持單一品牌鋼材,可該品牌產能不足,眼看施工進度就要停滯。建工商貿物流公司團隊得知消息后,第一時間奔赴現場。“客戶的需求就是我們的使命!”項目負責人當即立下承諾。他們連夜制定一對一供應方案,一方面與單一品牌鋼廠深度溝通,協調優先排產;另一方面,針對部分非核心部位,引入其他優質品牌鋼材,并提供詳細的質檢報告與替代方案,打消校方顧慮。同時,優化物流運輸路線,確保鋼材隨到隨卸。
當六安一中的感謝信寄來時,校長感慨道:“建工商貿物流公司用行動詮釋了‘想客戶所想’,和這樣誠信的企業合作,我們放心!”這場與時間賽跑的供應戰,不僅保障了項目順利推進,更讓安徽建工集團與客戶攜手邁向共贏新篇。
創新作梁,跨越傳統思維的高架橋
安徽建工集團積極響應國家裝配式建筑發展號召,創新提出“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”理念,在鋼結構裝配式建筑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。在合肥高新區的智能工廠里,工程師小王正調試著最新下線的鋼結構模塊。“這些建筑零件很快就能變成一棟房子”,他驕傲地說。安徽建工集團用“造汽車”的方式革新建筑:5萬套的年產能、32個螺絲的拼裝工藝、60%的工期壓縮,讓裝配式住宅像搭積木般簡單。
工地上,BIM工程師小李通過平板電腦指揮著激光定位系統:“每塊墻板都有身份證,對號入座就行。”光伏屋面在陽光下熠熠生輝,雙層保溫墻體讓建筑有了“呼吸”功能。中科大的教授們常來實驗室交流:“他們的參數化設計系統,能讓客戶像定制手機一樣設計房子。”這背后是產學研融合的創新力量——毫米級精度的構件、全流程數字追溯、AI預警系統,正在重新定義“中國建造”的標準。
深夜11點,皖建云商平臺的技術總監王工仍在辦公室盯著大屏幕——今日GMV突破9000萬的數字格外醒目。這個安徽省首個建筑業全信創B2B2C平臺,正在用數字重構傳統建材交易。平臺匯聚了4.3萬家供應商,3400類建材產品像超市貨架般整齊排列。采購經理小李剛用新上線的競價3.0系統完成招標:“以前要跑三周的手續,現在縮減了約10天。”從合肥新橋國際機場項目,到雄安新區的基建項目,2400個工程正通過這個“建筑業淘寶”高效運轉。
忠誠為柱,撐起責任擔當的廣廈頂
2022年3月的江淮大地,春寒料峭中彌漫著緊張的氣息。當疫情防控的號角響起,安徽建工集團旗下各單位的燈光陸續刺破夜空——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特殊“會戰”,也是“忠誠擔當”四個字最鮮活的注腳。
3月25日,安徽三建調集60多名管理人員和近700名工人,經過連續96個小時的日夜奮戰,圓滿完成合肥方艙醫院濱湖會展中心主體建設任務;3月22日,安徽水利在28天內建成郎溪經濟開發區512套隔離房及其配套用房,緊急承擔蚌埠市奧體中心方艙醫院應急改造工程建設,并提前完工;4月5日,路橋集團接到援建六安金安區臨時隔離點建設任務后,歷經半個月的奮戰,于4月20日,順利完成10000平方米、1000張臨時隔離床位交付;3月20日,安建投資銅陵PPP項目組建黨員攻堅先鋒隊,奮戰110小時,圓滿完成隔離點建設任務。
從合肥到郎溪,從六安到銅陵,安徽建工集團的建設者們用汗水丈量責任,以實干踐行擔當。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,他們是父母、是子女、是愛人,卻在接到任務的那一刻,化身為不知疲倦的戰士。這,就是安徽建工的忠誠擔當——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,而是凌晨三點的施工現場,是暴雨中挺立的背影,是用生命至上的信念澆筑而成的“防疫長城”。
敬業當瓦,鋪就清正廉潔的基石路
特種作業人員張桂桂一分鐘可以精準焊接15次,BIM研發人員趙愛玲一天可以完成2000米特大橋模型構建,橋梁工程師付光明一個月可以完成橋面鋪裝6000平方米……這些閃耀的數字背后,是安徽建工人用時光淬煉的匠心刻度,更是“敬業清正”核心價值觀在一線的具象投射。他們以毫米為尺、以分秒為秤,在平凡崗位上雕刻出不平凡的職業信仰。
在安徽建工集團還有這樣一群人,他們是項目物資需求的“解碼人”,是供應商與公司之間的“橋梁”,更是物資質量的“守護者。
這些在物資線上奔忙的建工人,只要項目不停,他們永遠在線,他們時刻用放大鏡般的嚴苛對待每一項數據,用磐石般的堅定守護每一批材料。當高樓大廈的玻璃幕墻反射著朝陽,當橋梁隧道的鋼筋骨架托起車流,沒有人會看見他們在幕后的奔波——但每一塊合格的磚石、每一根達標的鋼筋,都刻著他們的指紋。他們是行走的物資“活數據庫”,是供應鏈上的“質量守門員”,更是用專業和擔當筑起的“隱形長城”。
從大山深處的水利工程到云端聳立的摩天大廈,從國內的民生工程到海外的地標建筑,安徽建工集團的發展軌跡,勾勒出一個時代的奮斗輪廓。當智能建造與工匠精神完美融合,當個人成長與企業發展同頻共振,那些刻在骨子里的核心價值觀,正化作新時代的建筑語言,都是建工人寫給未來的情書;每一次攻堅克難的突破,都是對匠心最好的傳承。在這條永不停歇的奮進之路上,安徽建工集團必將繼續以價值觀為墨,以奮斗為筆,在時代的畫卷上描繪更加壯麗的篇章。
建工商貿物流
王 璇